今天是:
简体中文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大化蔗糖产业改革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7-12-18 15:52:36  来源:  浏览次数:
  一、基本情况
  大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蔗糖产业,明确目标任务、扶持政策和奖励措施,为大化蔗糖业产业持续良好发展提供了的政策环境,基本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加、企业增效的局面。
  (一)种植面积稳定。2007年底,大化引进了大化大地糖厂,并发起了大规模地甘蔗种植,有力地推动了甘蔗生产的逐步发展。由于受金融风暴和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地糖厂于2008/2009年榨季、2009/2010年榨季两个榨季开榨并不顺利。2010年后,甘蔗生产才逐步回归正轨,糖业生产管理局也应运而生。2017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到7.05万亩,比2011年增长了3倍多。
  (二)支柱地位突出。糖料蔗生产已发展成为大化县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到2017年,全县所有乡镇即16个乡镇都发展甘蔗种植,蔗农达8000多人;糖料蔗总产占全县主要经济作物总产的60%以上,商品率高达80%。2016/2017年榨季,全县进厂原料蔗19.07万吨,总产糖量2.1万吨,蔗农收入1.6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00万元。
  (三)产业布局优化。大化县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形成了“重点发展大化镇、都阳镇、羌圩乡等主要蔗区,巩固发展岩滩镇、贡川乡、共和乡、六也乡、江南乡、北景乡以及延伸发展雅龙乡、七百弄乡、板升乡”的产业格局,建立了稳固的糖料蔗重点生产基地。2017年,全县16个乡镇生产糖料蔗,其中年产原料蔗1万吨以上的乡镇9个,年产糖料蔗5000吨的乡镇4个。在重点甘蔗生产基地中,出现了大化镇的城内村、达悟村、大调村,都阳镇的满江村、武城村,岩滩的棉山村、羌圩乡的洪筹村、共和乡的皂江村等,70%以上的农户自发种植甘蔗。
  (四)生产水平提高。2017年,大化“吨糖田”技术推广达4000多亩。新台糖、桂糖和粤糖系列高产高糖良种普及率达到80%以上。旱地甘蔗高产栽培、蔗地机械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栽培、蔗叶还田技术以及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多项实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糖料蔗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企业竞争力较强。2012年6月,广西农垦糖业集团以约4.7亿元收购大化大地糖厂,更名广西农垦达华制糖有限公司。大化糖业形成了以广西农垦集团为龙头的资本多元化、企业集团化发展格局,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等配套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蔗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蔗区基础设施薄弱。蔗区建设尚未形成完善的投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严重制约糖料蔗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大化90%的甘蔗种植在旱坡地上,干旱成为制约单产提高的最大障碍,全县现有灌溉能力的甘蔗面积不足15%。
  (二)机械化水平低。大化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用工多,效率低、成本高、效益低,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蔗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三)新品种选育研发滞后。科研投入不足,品种研发严重滞后。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不够,后续品种缺乏。近几年来新台糖系列品种仍占主导地位,粤糖94/128占总种植面积的60%,导致大化糖料蔗品种单一,糖料蔗病虫害日趋严重,单产不稳定,生产风险加大。
  (四)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有待提高。蔗糖业产业链不长,综合利用不足,蔗糖产品只作为原料出售,附加值低,蔗糖深加工水平低,蔗叶综合利用率低,甘蔗乙醇酒精计划尚未能实施,既制约产业发展,又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
  (五)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没有形成合力。农业部门和糖业部门各自为政,糖业部门负责规划和指导,农业部门又把握项目申报和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仍然形不成合力,发挥不了政策和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推进大化糖业产业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糖业管理职能。国家出台了《糖料管理暂行办法》和自治区出台了《糖业管理实施细则》,是糖业法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政府应该结合这些法规,依法对糖料基地规划、糖厂工业布局、协调蔗糖生产中企业和蔗农各方的行为等实行依法严格管理,赋予糖业依法行政管理职能。
  (二)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由于全国食糖生产不平衡、起伏大,导致糖价大起大落,加上宏观调控的不确定性,蔗糖生产存在潜在的市场风险。因此,要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措施、完善县级食糖收储制度来规避风险。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将蔗糖生产置于市场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促使糖厂和蔗农按照市场的需求变动来不断地调节自己的生产和经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扛秆作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蔗农中。
   (三)建立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去年以来,针对甘蔗生产中存在甘蔗种植科技含量低、蔗区分散、蔗区基础设施差、甘蔗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大化县根据国家《糖料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合同制为基础的契约化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模式,全县甘蔗生产出现了 “甘蔗生产专业村”、“甘蔗种植专业户”等新形式,全县蔗糖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糖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蔗糖产业化发展,实现规模化生产。建立“公司+基地+蔗农”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将甘蔗生产的各部门和机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各机构之间的协调,来保障甘蔗生产的顺利进行。一是建立甘蔗生产基地,开展优质高产高糖示范基地建设试点,走集约化道路。加快土地流转,建立糖业合作社,拓展产业链,拉动消费需求,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蔗农的收入,加快蔗糖产业化发展步伐;二是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种子、农机、购销、信息、科研和其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完善金融体系,加大对蔗农的借贷力度,降低农村信贷限制,增加对蔗农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大糖业生产保险保障力度,降低自然风险,促进甘蔗稳定生产;四是发展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延伸蔗糖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
  (四)加强政府职能建设。蔗糖业是特殊产业,需要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管理机构,离不开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因此,应该赋予糖业管理部门更多的管理行政职能,有对市场协调或调控的职能,能够掌控应有的糖业话语权,确保各个主体利益的达成。尤其是把有关属于糖业项目申报和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赋予糖业局。在加快蔗糖产业过程中,政府的行为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道路交通等建设都需要政府来主导。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时间长、受益广,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资金,企业和蔗农难以完成,需要政府投入资金,组织建设。在保护蔗农利益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定,加大对蔗种、农药、化肥的监管和对“坑农”、“害农”的打击力度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蔗农的资金、技术、农机的扶助,帮助农民扩大生产,提高产量;争取国家对糖料蔗实行直补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通过采取增加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政府通过技术推广、良种种植,促进合作社、专业协会的组织建设,正确地引导和帮助蔗农进行生产种植,推进蔗糖产业化发展,增加蔗农收入。

上一篇:大化蔗糖产业扶贫存在问题的调研
下一篇:大化县糖业局驻古乔村精准扶贫干部联系走访贫困户花名册


2017 © 版权所有 彩票365bet官网 彩票365bet官网信息中心(0778-5818531) 管理维护
地址:大化县新化路 邮编:530800 技术支持:大化通途电脑公司
备案/许可证编号:桂ICP备14001878号  网站标识码:4512290003
大化瑶族自治县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 报警电话0778-5818081

桂公网安备 45122902000008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