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中文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栏 > 政策文件 > 政府文件 > 内容展示

关于印发大化瑶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05-04 17:31:13  来源:  浏览次数:
彩票365bet官网
关于印发大化瑶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大政发〔2017〕5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及驻大化中区市直各单位:
  《大化瑶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已经自治县八届人民政府第八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报县委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彩票365bet官网
                                   2017年5月2日
 
 
 
 
 
 
 
 
 
 
《大化瑶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1
本规划依据................................................................................... 2
本规划期限................................................................................... 2
第一章  脱贫攻坚基本形势.......................................................... 3
第一节 “十二五”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效.................................... 3
第二节 “十三五”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挑战............................ 9
第三节 “十三五”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机遇.......................... 12
第二章  脱贫攻坚总体思路........................................................ 15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5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6
第三节 主要目标........................................................................ 18
第三章  实施生产发展脱贫一批............................................... 19
第一节  特色产业扶贫............................................................... 19
第二节 全域旅游扶贫................................................................ 23
第三节 电商扶贫........................................................................ 25
第四节 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27
第五节 金融支持脱贫................................................................ 28
第四章  移民搬迁安置脱贫一批............................................... 32
第一节 科学谋划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32
第二节 积极稳妥推进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 34
第五章  转移就业扶持脱贫一批............................................... 36
第一节 加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36
第二节 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 38
第六章  教育扶智帮助脱贫一批............................................... 40
第一节 激发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40
第二节 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44
第三节 加强对贫困户子女精准资助.......................................... 45
第四节 提高教育服务贫困地区的能力...................................... 46
第七章  医疗救助解困脱贫一批............................................... 48
第一节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48
第二节 做好医疗救助解困脱贫政策衔接.................................. 51
第八章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53
第一节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53
第二节 做好林业生态护林员脱贫工程...................................... 54
第九章  低保政策兜底脱贫一批............................................... 56
第一节 实现低保政策兜底脱贫范围全覆盖.............................. 56
第二节 健全“三留守”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58
第十章  夯实脱贫攻坚的基础设施建设................................... 59
第一节 夯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59
第二节  加快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 61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62
第一节 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设............................................. 62
第二节 创新机制体制................................................................ 63
第三节 组织领导与实施保障..................................................... 66

前  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使命。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导向,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对于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富县、农业稳县、旅游强县、商贸兴县”的发展战略和加快推进中共大化瑶族自治县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13345”工作思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大化县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坚持遵循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同时,也是大化县扶贫开发的攻坚克难时期,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如期实现精准脱贫,是未来五年国家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为切实做好大化县“十三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攻坚目标,同期实现大化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依据
  本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自治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部署,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化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大化瑶族自治县委员会 彩票365bet官网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 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为依据,全面总结大化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基本经验,分析研判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把握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形势、新要求,围绕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三个重点脱贫层面,以“攻坚五年、圆梦小康”为主题,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七个一批”、“十大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村掉队,确保贫困村、贫困人口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本规划期限       2016—2020年。

第一章  脱贫攻坚基本形势

 
第一节 “十二五”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时期,我县以开发式扶贫作为基本方针,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主线,以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以不断提高农村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以整村推进、产业开发、素质和技能培训为主要载体,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巩固和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围绕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实施了贫困村“整村推进”工程、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大石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雨露计划”科教扶贫工程、劳务产业工程、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等扶贫重点工程,成效显著。五年来,12.6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20.714万人下降到2015年底的8.078万人,年均减贫2.5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4.6%下降到17.5%,为“十三五”新常态下实现脱贫攻坚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蔚然改观
  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计9345.8万元,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2125.0万元,“美丽广西·生态乡村”项目416.0万元。新建屯级砂石道路161条267.3公里,升级硬化屯级道路130条138.35公里,修复屯级道路17条33.3公里,新建家庭水柜110座6600立方米,建设集中供水工程36处7100立方米,新建灌溉工程1处,排涝渠道1处,易地扶贫搬迁人饮工程1处。项目建设解决了465个自然屯11934户57015人的行路难问题,解决11528人的饮水困难及不安全问题,极大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
   二、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建立稳固长效增收机制
  坚持围绕十大扶贫主导产业,大力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共投入扶贫资金4611万元,项目覆盖158个行政村,受益群众20294户86193人。一是大力实施“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项目和养殖合作试点示范项目,扶持库区贫困群众发展高密度网箱养殖5562箱,受益群众15560人,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二是培育壮大增收产业,持续推进核桃产业,发展核桃种植5.86万亩;发展桑蚕、山葡萄、旱藕、水果等特色农业6.27万亩,同时引导贫困户发展鸽子、竹鼠、生猪、土鸡等特色养殖业,促进群众持续增收。三是发挥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带头作用。围绕“三农”发展大规划,建立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8个,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带动,贫困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开发,实现了增收致富。
   三、扎实推进连片开发扶贫,特困区域贫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一是继续抓好六也乡开发扶贫“整乡推进”试点建设,计划投资总额20768.10万元,建设项目192个。至2015年12月底,已开工建设147个,已竣工119个,竣工率81%,累计完成投资15749.83万元,占计划总量46.8%。二是继续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开发扶贫,共整合各类资金28527.58万元,其中财政持扶贫资金7258万元,部门资金17062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64.78万元,定点扶贫部门资金303.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09.13万元,在43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建设项目。
  四、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无土安置”模式品牌凸显
  根据党的十八大“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的科学论断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我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城结合、打造首府生态民族卫星城”的工作思路,将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及产业开发4项工作结合起来,举全县之力建设“生态民族新城”,让贫困群众“出山进城”。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158 亩,规划安置1.5万户6万人,其中扶贫搬迁5000户2.3万人。计划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于2012年12月动工建设,2013年2月被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2013年10月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2014年11月被确定为全区扶贫生态移民示范项目。大化县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成效显著,得到河池市、自治区主要领导的肯定。
  五、扎实推进扶贫培训,贫困人口能力建设与促进就业实现全覆盖
  加大贫困人口能力建设与促进就业培训投入,在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方面,围绕产业扶贫开发、“十百千”大水面罗非鱼养殖等项目,运用农家课堂、启发式培训、示范点培训、专家培训等多种形式对贫困村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升群众种养加工和项目管理水平,探索创新短期技能培训,实行以奖代补,支持扶贫对象进行短期技能培训1376人;组织开展贫困村村官和致富带头人培训,培训贫困村村官45人、致富带头人300人;围绕产业扶贫项目,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完成扶贫对象培训13595人。在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扶持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学历教育,强化了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短期培训。同时,实施“雨露计划”工作,共投入扶贫资金862.95万元,进一步落实学历教育补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应补尽补”,完成补助资金发放491.6万元,资助本科学历教育扶贫生418人、高职、中职学历教育1264人,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进行资助,为贫困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普通高校本、专科学历教育提供了保障。
  六、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工程,全县居住环境和质量明显改善
  随着岩滩、大化水电站工程建成、扩容工程全面完成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展开,全县生态环境脆弱的情况相对缓解,水土流失面积有所下降,山区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56%提升到2015年的64.99%。红水河流域防洪压力得到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发展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大力加强大石山区生态工程建设、生态长廊建设和石漠化治理工作。2015年,全县主要污染物总量“十二五”控制排放目标任务全部实现和完成,全县居住环境和质量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七、扎实推进金融扶贫,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是发放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全力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与农村信用联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三家金融银行互助协作,累计发放扶贫到户贷款(小额贷款)10957.33万元,贷款贴息补助250万元,帮助4536户贫困户解决发展资金问题。二是加强对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指导,投入扶贫资金110万元,支持6个试点村1138户群众发展增收产业,加快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
  八、扎实推进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工作格局逐渐完善
  开展结对帮扶、定点帮扶、东西协作扶贫等多种形式的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扶贫工作。在结对帮扶方面,从县四家班子领导到乡(镇)直单位干部都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基本实现了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一是深入推进定点扶贫,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区直5个、市直12个、县直103个单位全部定点帮扶到村,每年派出驻村第一书记152人、新农村指导员257人,深入联系村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2349万元。认真做好“65432”结对帮扶工作,强化定责帮扶到户,以贫困户为对象,逐一制定帮扶规划、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人,努力实现扶贫资源精准配置。二是不断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加强与广东省和广东省东莞市的扶贫协作,重点抓好广东帮扶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引进对口帮扶资金799.2万元,支持5个贫困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强与区内对口帮扶大化县的梧州市的沟通协调,引进对口帮扶资金400万元实施城乡风貌改造项目;同时,与东莞市、梧州市互访交流10次,推动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开展经贸合作8项、劳务合作6项、干部培训交流25人次,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帮扶格局。三是创新社会帮扶模式,不断强化社会帮扶力量。深入实施“千企助百村”活动,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实施一企一村“村企共建”活动。全县有30家非公企业与贫困村建立了帮扶关系,意向投入帮扶资金达500多万元。
  九、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模式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取得新进展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积极探索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有效识别了贫困人口和贫困户,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第二节 “十三五”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县新一轮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落后等贫困状况依旧突出,仍然是全国、全区的重点贫困区域。目前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一、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基数大
  大化县属喀斯特地貌,境内峰丛密布,石漠化比较严重,全县石山面积244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0.1%,石漠化土地面积1383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0.93%。九分山一分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库区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不足0.3亩。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尤其是板升、七百弄、雅龙乡等地极不适合人类生存。至2015年底,大化县尚有农村贫困人口8.07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7.26%,而且大多居住在条件十分恶劣的大石山区,居住分散,可选择发展的产业项目较少,收入来源单一、脆弱,贫困程度深。
  二、扶贫项目支持少,扶贫资金缺口大
  一是扶贫项目和资金支持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多,大化县贫困地区需要实施的项目数量多、内容杂、覆盖面广,但实际获得上级支持的资金和项目相对较少,与复杂严峻的开发扶贫形势存在较大差距。是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实施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四大行动为例,要落实大量的义务教育奖补及基础设施县级配套资金、新农村合作医疗县级配套资金、城乡低保县级配套资金,而落实“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政策,县级要配套的项目征地费、拆迁安置费等,更是占到项目投资总额的30%左右,大化县是瑶族自治县,同时又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县级财力非常紧张,要落实项目县级配套资金难度大。是资金整合难。上级各部门下达的资金在使用方面均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大都要求专款专用,且审计严格,地方整合使用难度大。
  三、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难度大
  我县贫困村交通、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落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全县20户以上未通屯级路的自然屯有479个屯、需修建屯级道路里程1067公里;全县饮水不安全的群众达12.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6.6 %;近 2.25 万户农村群众居住在高山、深山、石山区,住房多为不牢固的泥瓦房或土木结构的房屋。土地资源缺乏,耕地面积少、石山多、土层薄、土地产出率偏低、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先天不足,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增收难;贫困群众恋土情结、小农意识较强,土地流转困难;贫困农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群众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农村劳动力缺乏、劳动者素质不高。这些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村扶贫产业的发展。
   四、贫困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自我发展能力有限
  贫困群众长期分散居住于信息闭塞的大石山区,基本上是小学文化,接受能力差,无一技之长,创业能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有限。“等、靠、要”思想较为普遍,有的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麻木思想,无生活规划,无创业欲望,无合作意识,不思进取,甘于受贫。
  五、库区后期扶持政策不尽完善,维稳压力较大
  县境内有岩滩、大化、百龙滩三大水电站库区,库区人口10.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受历史遗留等因素影响,库区群众未能获得电厂的利润分成,有关后期扶持政策不尽完善,人均口粮发放补助较少,远远达不到最低生活水平线,库区群众要求提高口粮补助、完善基础设施意愿强烈,维稳压力较大。
  六、“整乡推进”试点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整乡推进”试点建设工作进度缓慢,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部门资金整合存在推脱现象,个别领导对从“整村推进”到“整乡推进”的转换,思考、谋划不够,沿用老观念、老思路、老办法推进新工作;还有的把“整乡推进”工作看成是分管扶贫副县长、扶贫办或者试点乡镇的事,没有动员各方力量全力推进。二是规划针对性不强。个别部门规划编制没有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没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整合的项目资金中基础设施建设所占份额较大,进村入户的项目偏少。三是项目覆盖面不广。有的地方过度重视局部打造亮点,整体推进不够,仍存在工作“死角”,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上,覆盖贫困户的项目不多。四是统筹协调不够有力。还有的部门觉得“整乡推进”事不关己,投入贫困地区的资金、项目仍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
 
第三节 “十三五”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机遇
 
  一、国家、自治区战略布局聚焦精准扶贫
  党中央、国务院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脱贫攻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把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和基本标志,进一步强调了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许多实举措、硬政策。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向全党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令。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20个脱贫攻坚系列文件,从教育、医疗、五保、低保、社会救助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保障贫困人口的安全网络,从产业发展、能力提高等方面建立开发脱贫、直扶到村到户到人的持续发展机制,有效推进资金、项目、技术、要素覆盖贫困地区、直扶贫困人口。中央、自治区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和叠加,将为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资金、项目的硬支撑。
  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劲支撑
  “十二五”以来,我县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调结构、转方式,坚持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五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26%、10.64%、2.66%、8.30%、10.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6.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6.2:47.8:36。大化还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上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即将实施的贺州至巴马高速路、大化船闸、岩滩电站升船机、县城三桥等重大项目,将为脱贫攻坚、加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为脱贫攻坚奠定扎实基础
  全县完成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做到贫困人口和人口结构清、贫困程度清、贫困原因清、有无脱贫能力清,扶贫对象更加精准;实现驻村工作贫困村全覆盖,提高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县、乡(镇)、村实行挂图作战,明确精准扶贫目标路径,形成了县级指导、乡(镇)抓落实的管理机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出台《中共大化瑶族自治县委员会 彩票365bet官网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 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及各项配套措施,强化扶贫考核,充分调动了各个部门工作积极性,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撑保障体系,提高精准扶贫效率,促进了扶贫开发任务目标的全面落实。
  四、脱贫攻坚合力和贫困对象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大氛围已经形成,关注贫困、参与扶贫成为全社会共识。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摆脱贫困的愿望更加强烈。
 

第二章  脱贫攻坚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同步小康统揽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攻坚五年、圆梦小康”为主题,遵循中共大化瑶族自治县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13345”工作思路,紧紧咬定到2019年全面实现8.078万贫困人口脱贫、74个贫困村脱贫摘帽目标,按照扶持对象、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要求,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精准实施扶持生产发展、移民搬迁安置、转移就业扶持、教育扶智帮助、医疗救助解困、生态补偿脱贫、低保政策兜底“七个一批”,结合开展特色产业富民、扶贫移民搬迁、农村电商扶贫、农民工培训创业、贫困户产权收益、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文化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等“十大行动”,确保到2020年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稳定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大化县“摘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栏1:中共大化瑶族自治县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13345”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围绕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
统筹“三区发展”:根据地理分布,将县域分为城镇区、石山区、库区三个布局功能区,综合统筹“三区发展”;
打赢“三大战役”:实施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县庆项目建设大会战;
实现“四大突破”:促进大化在现代特色农业、新型工业、旅游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实现新的突破;
推进“五化同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政领导,社会统筹,群众主体。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县、乡、村三级一起抓。强化各级各部门的扶贫责任,积极动员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强大合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自力更生,鼓励先富帮后富,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点上示范,面上铺开,整村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兼顾,74个贫困村全面铺开,与改善住房、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有机结合,在贫困村中选重点村、示范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坚持整合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入。按照“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捆绑社会资源,推动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集,集中投入,精准滴灌,实现项目资金全覆盖。
  ——坚持因地制宜,项目到户,政策到人。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因村因户施策,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分类制定贫困村脱贫规划、贫困户脱贫计划,做到村有发展目标、户有致富项目、人有扶持政策。
  ——坚持保护生态,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有效结合,打攻坚战,亮生态牌,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探索绿色发展、生态脱贫新路子,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
  ——坚持定责问责,上下联动,全程监督。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县委、县人民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承担主抓责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全面夯实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支书、村主任、结对帮扶干部的工作责任,定目标、定责任、定措施、看效果,实行最严最实的脱贫攻坚跟踪督查、考核问责机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脱贫攻坚责任链条,把脱贫绩效列为全县各级领导年终考核、提拔任用的考核标准。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实现“两个确保”。到2020年,确保在现行标准下,全县8.07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7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实现“八有一超”。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八有一超”:“八有”指有稳固住房、有饮用水、有电用、有路通自然村、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电视看、有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一超”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
  ——实现“十一有一低于”。到2020年,所有贫困村实现“十一有一低于”:其中“十一有”指有硬化路、有水喝、有稳固住房、有电用、有服务设施、有电视看、有网络宽带、有医疗保险、有集体经济收入、有特色产业、有好班子;“一低于”指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低于3%。
 
专栏2:大化县“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进程安排
内容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贫困人口脱贫(人) 24006 23646 22405 10723 巩固年
贫困村出列(个) 12 17 25 20 巩固年
贫困县摘帽(个)       1  

第三章  实施生产发展脱贫一批

  
  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要求,对建档立卡中有劳动和经营能力但无产业途径的贫困人口,按照“中、长、短”期项目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发展土鸡、黑山猪、山羊、淡水鱼、竹鼠养殖及种桑养蚕、食用菌、蔬菜、甘蔗、汁用丝瓜等见效快、可实现贫困户年度增收目标的短、平、快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核桃、山葡萄、猕猴桃、珍珠李、柑橘、油茶等能够让贫困户长期受益的中长期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旅游扶贫项目,引导开办小商店、农家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商贸旅游产业,有效增加经营性收入。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产业覆盖到的贫困村组建1—2个农民合作社,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确保贫困户都有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提高扶贫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引进金融扶贫“政银保”合作贷款体制,每个贫困户最多无抵押担保贷款5万元,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保障,实现稳定脱贫。
 
第一节  特色产业扶贫
 
  一、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实施“沃土工程”、精准农业技术、标准化生产、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等以及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通过全面推广良种良法,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8万亩,在大化镇、都阳镇、共和乡、贡川乡、古河乡、羌圩乡、江南乡等乡(镇)建立高产优质双季稻生产基地6.5万亩,在大化镇、都阳镇、岩滩镇、北景镇、江南乡、贡川乡、共和乡、古河乡、百马乡、羌圩乡、乙圩乡、板升乡、六也乡等13个乡(镇)建立13.86万亩无公害玉米生产基地面积,粮食总产稳定在7.2万吨,确保口粮基本自给;大力发展高效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亚热带名特优水果、糖料蔗、核桃、油茶、汁用丝瓜、野生山葡萄、中草药等经济作物,使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提高到40%以上,加快优质稻、食用菌、水果、汁用丝瓜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步伐,特别是要加快实施食用菌、汁用丝瓜产业扶贫,重点扶持“公司+合作社(或大户)+基地+贫困户”发展食用菌和汁用丝瓜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领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二、加快发展现代养殖业。以农区和山区为重点,农区突出发展瘦肉型生猪、肉牛生产;山区突出发展“圈养”山羊、肉兔、山地家禽养殖;红水河库区突出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做大做强“大化大头鱼”等红水河鱼品牌。对有条件的石山区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重点培育发展七百弄鸡养殖产业,在七百弄、板升、雅龙等3个乡建立七百弄鸡养殖示范场,每个乡(镇)都要组建七百弄鸡养殖合作社,每个村要建立1—2个规模养殖场,着力打造“大化七百弄鸡”等一批特色品牌。通过优良品种引进、品种改良、适度集约化、科学喂养、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健康养殖、加大养殖技术培训等措施,促进现代水产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使渔牧业成为农民增收脱贫主要产业。
  三、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按照“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要求,优化农业结构,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跨越发展,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一是加快水果种植基地建设。建立大化(含共和、贡川、六也)、都阳(含江南、百马、古河)、岩滩(含羌圩、乙圩、北景)三大水果种植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水果总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鲜果(包括加工用鲜果)年产值2亿元以上。二是加快原料蔗种植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立大化(含共和、贡川、六也)、都阳(含江南、百马、古河)、岩滩(含羌圩、乙圩、北景)三大原料蔗种植基地,全县原料蔗种植目标总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全县可供开榨原料蔗总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产糖总量达到5.5万吨以上。蔗农蔗款收入达到2.5亿元以上,实现财政收入2500万元以上。三是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核桃、汁用丝瓜、桑蚕、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抓好“一乡多品”、“一村一品”工作。到“十三五”期未,特色优质核桃种植达到28万亩,种植汁用丝瓜达3万亩,桑蚕种植稳定在1万亩,食用菌栽培年产650万棒以上,中草药种植达到1万亩,旱藕种植达到1万亩。
  四、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菜篮子”工程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标准园、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到2020年,建设常年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以上,全县年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力争实现“菜篮子”主要产品供应量年均增长5%以上,从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稳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五、扶持发展贫困户增收项目。重点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农家乐”、林下经济等农村二、三产业。用好中央扶贫发展资金,整合各级扶贫到户生产性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养、加工等项目,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增收脱贫项目,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加1000元以上。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乡村旅游、光伏、水电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贫困地区水电等资源开发,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六、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盘活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自有资产增加收入。在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按照“保底收入、盈利分红”的原则,鼓励贫困农户将已确权的耕地、山地、林地等流转到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流转的土地折成股份入股,确保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和收益。鼓励扶持给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参股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获得保底分红增加收入。积极探索有劳动能力且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户,通过扶持购买就业岗位,实现转移就业脱贫致富。
 
第二节 全域旅游扶贫
 
  依托红水河百里画廊、岩滩湖光山色风景区、七百弄岩溶地貌、布努瑶风情等特色旅游资源,以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和七百弄布努人家农家乐荣获“广西十大民宿客栈”称号为契机,继续大力扶持“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利用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农家特色等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坚持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通过改善乡村旅游环境,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持续推进大化县全域旅游扶贫,拓宽贫困群众利用旅游资源脱贫致富的渠道。
  一、做好全域旅游扶贫规划。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为目标,加快全县各重点旅游景区的规划,全力打造“1133”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1133”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即建设1个县城旅游综合服务核心,做精1条红水河旅游联动发展轴,提升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红水河百里画廊、岩滩湖光山色景区3大片区旅游发展水平,融入大巴马、大南宁、大西南3大旅游走廊,成为红水河国际山水生态旅游带旅游目的地。通过全域旅游规划,推动全县旅游开发向资源整合、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融合发展转变。
  二、夯实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盘阳河大化段流域长寿养生资源,在岩滩库区乡(镇)打造高端长寿养生健康旅游产业。加快推进七百弄乡府驻地风貌改造和街道改扩建工程建设,提高其作为旅游景区游客集散中心的承载能力。继续抓好红水河百里画廊景区、岩滩湖光山色景区、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升级改造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大景区公路、旅游码头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三、搭建全域旅游品牌开发与合作平台。一是创建大化红水河特色美食城。结合旅游开发,创建大化红水河特色美食城,以大化七百弄鸡、大化红水河鱼等本地特色食材为主打食系,着力打造“美景美食、养心养生”新大化。二是继续做好与广西国鹏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等旅游投资企业的服务、沟通和协调工作,确保大化县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挖掘,提升旅游品位。通过举办或承办各项旅游赛事和节庆活动推介大化全域旅游资源,以奇石文化旅游节、瑶族祝著节、库区垂钓大赛等节庆为依托,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进一步提升旅游品牌。加强与网络平台的合作,运用新媒体进一步打响大化“奇山、奇水、奇石、奇俗”旅游品牌。
  四、增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收益能力。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旅游点、农家乐景区、农家旅馆、农家餐馆等,由点及面,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加工制造、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产业,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群的形成。将贫困农民作为旅游扶贫开发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引导旅游扶贫村农民参与和分享旅游开发的利益获取。
 
第三节 电商扶贫
 
  依托大化和红水河流域丰富的长寿养生资源,利用毗邻首府南宁的地缘优势,把发展电子商务为脱贫攻坚重大突破口,注重在全县电商运营中心建设、电商人才培训、促进电商与特色产业相结合,以打造“中国红水河长寿养生电子商务基地”和“中国红水河长寿养生物流配送基地”为目标,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载体,在生态民族新城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在各中心乡镇和主要公路沿线自然村建设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服务站点,构建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开辟贫困群众新的就业增收渠道,为贫困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一、积极争取协调自治区各项电商政策扶持。一是协调自治区工信委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在农村网络基础建设方面对大化进行适当倾斜,加大大化石山地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尽快实现村村通宽带。二是协调自治区商务部门在争取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自治区本级电商扶贫资金等方面对大化给予优先扶持。三是协调自治区人社厅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引进方面要加大力度。四是协调自治区编委,争取从市到县都要设立电商办并给予人员编名额。
  二、高规格打造全县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在县生态民族新城建设全县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引进专业的电商基地代运营公司进行管理运营,对入驻的电商平台企业和创业者,免除两年以上的场地租金,对需要解决住房困难的创业者,在电商基地附近提供160套廉租房,对入驻电商基地的创业就业者,提供每人1000元以上的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培训。
  三、加强贫困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实现村村公路硬化,遂年实施通屯道路硬化工程,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
  四、继续深入开展“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农村电商的先锋带头作用,引导农民党员带头与电商企业对接,组织农民合作社按照电商企业的标准要求和市场需要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把大化的“七百弄鸡”、旱籍粉丝、食用菌、红皮花生、黑山羊等特产通过电商推向城市消费者,带动贫困群众加快脱贫步伐。
  五、加强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建设一支能够挖掘大化特色资源和电商产品、打通国内外电商市场的强大电商人才队伍。
 
第四节 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一、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按照“政府主导、部门指导、产业带动、抱团经营、规范发展、增加效益”的思路,坚持“发展一个、成熟一个、壮大一个”的工作理念,制定优惠政策,放宽主市场准入条件,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注册登记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免收注册登记规费,积极鼓励多种农业主体创办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有效途径,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逐年速增、运行管理规范化、产品服务标准化。同时,发挥工商、农业、水产畜牧等职能部门作用,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推介订单合同和商标品牌,提供商品信息,切实解决生产经营中碰到的困难,构建“合作社+订单合同+农民+商标+市场”商品销售格局,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做活,使贫困农民在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逐步走上脱贫致富路。
  二、大力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业招商,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每个贫困村至少组建1家合作社,对带动贫困户脱贫明显的企业和合作社,给予贴息贷款、政策扶持奖励,扶持做大做强。同时,做好绿色基地认证,打响“大化七百弄鸡”、“大化大头鱼”、优质稻、水果、旱籍粉丝、食用菌、红皮花生、黑山羊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做好农产品销售服务工作。开展农产品精品包装,争取大化优势特色产业打入高端市场,提高附加值,增加贫困户收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强化扶贫龙头企业品牌带动。加大力度培育、发展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抓好服务对接,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注重发挥大化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作用,大力引进、扶持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建设,积极打造农业品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按照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目标,突出发展重点,坚持示范带动,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经营能手集中;同时,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计划,积极推广 “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市场”等产业化经营模式,着力提升产业集约化、设施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第五节 金融支持脱贫
 
  一、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5号)精神,稳妥有序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加大贷款利率、期限、额度、担保、风险控制等方面创新支持力度,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创新金融信贷产品,积极探索适合贫困村发展的贷款专项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大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加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二、启动开展信用创建活动。各金融机构探索启动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三级信用创建活动,加强培育贫困户信用观念,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信用意识。探索按户建立农户经济档案,按照“先建档、次分类、再评级、后授信”的工作机制,建立“农户+征信+分类+评级+信贷”的信用模式,根据贫困户信用评级结果,将三级信用创建活动与贫困户信用评级结果有机结合,鼓励贫困户通过累积信用记录解决贷款难问题,形成以信用促扶贫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发展能力和资金需求的做到全覆盖,实行“10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贷款,县财政设立不低于1000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损失给予补偿。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优先向贫困村倾斜,防范贫困户农业生产风险。推广贷款贫困户人身意外保险,对人身意外保险保费予以补助。
  四、探索扶贫小额信贷经营模式。拓宽到村到户的发展类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式。一是自用自营模式。贫困村、贫困户可利用到村到户的发展类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根据自身的条件、特长,结合扶贫小额信贷使用的范围,自我发展项目,自负盈亏,除了种养外,可以做小餐馆、维修店等。二是入股共营模式。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将到村到户的发展类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与之结成利益共同体,贫困村、贫困户负赢不负亏,企业、合作社每年按约定的比例给予贫困村、贫困户分红。三是委托联营模式。贫困村、贫困户将到村到户的发展类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委托企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签订委托经营协议,按不低于委托资金8%的比例获得分成。
  五、深入实施金融扶贫到村到户工程。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小额信贷风险基金和奖励措施,以解决贫困户担保难、贷款难、发展难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房贷、扶贫资金贴息、小额信贷等措施,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牵引,撬动金融资本参与扶贫开发,服务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现资金直接扶持到户,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降低贫困户小额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优惠贷款利率,提高授信额度,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满足发展脱贫项目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帮助农村青年和农村妇女创业致富。
 
专栏3:金融扶贫重点工程
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贷款风险补偿金、金融便民服务点、扶贫小额信贷、农业保险。
 
 

第四章  移民搬迁安置脱贫一批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决策部署,强化政策支持、整合相关资源、创新融资渠道,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采取有土安置、无土安置方式,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以县城区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为中心,辐射带动乡镇安置点建设,加快推进移民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梯度开发格局。同时,采取“以购代建”方式落实安置用房,强化产业发展和就业支撑,努力形成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增收长效机制;加强安置区域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安置区域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全面完成全县7749户30995人的搬迁任务,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为实现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作出贡献。
 
第一节 科学谋划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一、加强移民搬迁安置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移民搬迁工作专责小组, 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责任到人,负责移民搬迁工程实施的统筹协调,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做好移民搬迁安置规划引导。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编制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十三五”规划,将搬迁任务明确到村到屯到户到安置点,绘制2016-2019年移民搬迁“红线图”,明确年度搬迁任务、安置方式、建设任务、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后续发展和管理、政策保障措施等,有计划的组织群众搬迁,并解决好农村群众搬迁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入等问题,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防止群众回迁现象发生。
  三、明确移民搬迁安置重点对象。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对象是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经过精准别识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和确实需要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优先安排位于地震活跃地带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贫困人口。需与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原则上不超过本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规模10%的比例确定并分年度实施。搬迁对象最终以进村入户调查造册、经户主签字同意后列入当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的对象为准。因采矿沉陷、开发占地、工程建设、城镇扩建等原因需要搬迁的人口,不得列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范围。    
  四、积极落实移民搬迁安置配套政策。切实落实支持扶贫生态移民的各项配套政策,积极协调解决好搬迁安置过程中土地调整变更,建立健全扶贫移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扶贫生态移民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转让或入股,收益归原农户所有,扶贫移民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继续享受政府原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相关补助补贴。解决好扶贫生态移民的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医疗社保、计划生育、税收减免、农业补贴、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妥善处理好搬迁群众和原住户之间的关系。按照国家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有关制度规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扶贫移民建房需求。
 
第二节 积极稳妥推进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
 
  一、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目标。围绕到2020年稳定实现搬迁移民“八有一超”脱贫攻坚总目标,切实做好县城区移民搬迁安置点和各乡镇安置点移民住房建设,配套建设水、电、路、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实行产城融合发展,落实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就近安排移民劳务和就业;迁出区进行自然生态修复重建和环境建设,让搬迁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二、重视移民搬迁安置点致富产业培育。做实、做细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开展各种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采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力争使每个搬迁群众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切实提高搬迁群众生产致富能力。认真落实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和强农惠农政策,鼓励搬迁群众就近发展加工、运输、建筑、餐饮、商贸等二三产业,提高搬迁群众收入,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三、加大移民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围绕搬迁农户家庭增收,帮助发展优势产业,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初级加工业、手工业,开发特色产品。对有条件、自愿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农户,鼓励通过发展“农家乐”或参股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形式,发展乡村旅游,享受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
  四、加强移民搬迁安置点就业创业扶持。加强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建设项目优先使用本地搬迁群众务工,本地企业优先吸纳移民就业。鼓励搬迁户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全面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创业、鼓励创新。
 

第五章  转移就业扶持脱贫一批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与城乡劳动保障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大力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根据工作实际和社会需求情况,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谋生技能,增强扶贫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输出有组织、求职有服务、就业有技能、创业有平台、权益有保障。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采取更多便利化措施,积极引导农村贫困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达到增收脱贫的目的。
 
第一节 加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统筹农民工职业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扶贫等政策,加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就地发展产业、进城进园就业、自我发展创业的能力素质。
  一、深入实施扶贫培训到村到户工程。结合农村实际,依托职业技术学校、两广协作模式等各类培训资源,组织培训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采取科技联结、科技咨询、现场指导、能人带动等形式,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发展种养业的科技水平。二是加强贫困村干部培训。以培养农村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为重点,加强对贫困村领导班子成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任职,使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村官成为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二、开展贫困人口职业技能“订单式”培训。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引导和支持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根据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实际和市场需求,在尊重本人意愿的基础上,本着“做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做到培训与转移对接、供求与需求对路、劳力与岗位对口,通过贫困人口职业技能“订单式”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农民工技能培训精准度,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着力拓宽劳务转移就业面,增强就业竞争力,确保就业稳定率。
 
专栏4: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程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培训、贫困村干部培训、“雨露计划”、就业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第二节 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
 
  一、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依托生态民族新城农民工创业园及电子商务基地实现转移就业,协调政府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一批农村公路养护、保洁、服务业、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经过“订单式”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到县城区、乡(镇)、村公益岗位就业。发挥全县各群团组织和各类协会在农村起带头帮扶作用,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农民骨干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能力。对有创业基础、创业意愿、培训要求的贫困人口,开展“一对一”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
  二、开展科技创业行动。积极培育新型科技产业,支持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品种改良,完善科技特派员驻村制度,实现每个贫困村配备1名科技特派员,支持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展创业式扶贫服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广适用新品种、新技术,建设一批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
  三、加快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农民工创业园于2015年8月获自治区批准试点,穿插于生态民族新城的四大工程统筹推进建设,规划占地800亩,总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计划投资5.71亿元。主要建设创业孵化区、仓储物流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厂房区。园区重点吸纳电子商务、物流、旅游服务等商贸服务企业和毛织制衣、鞋帽加工、电子玩具、礼品生产、竹藤编织、奇石精装、竹木根雕、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无污染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入园,配套工商、税务、就业社保、投资促进等“一站式、一条龙”公共服务,致力打造中国西南高标准高规格农民工创业就业发展基地。
 

第六章  教育扶智帮助脱贫一批

 
  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主线,突出重点,创新举措,以“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志”为主题,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破除“人穷志短”、“穷家难舍”和“等靠要”的传统思想,树立“我要脱贫”、“我要过上好日子”、“苦干实干必定脱贫”等理念,形成感恩、包容、互助、奋进的脱贫文化,让摆脱贫困的气魄与力量成为贫困群众最大的财富。
  加大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力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逐步普及、职业教育不断强化、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教育综合改革明显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教育水平明显提升、教育公平程度明显提高,促进贫困户家庭子女顺利通过各类教育顺利就业,带动全家脱贫致富。
 

第一节  激发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一、帮助贫困群众增信心、强决心,激发内生动力。坚持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协同推进,讲形势、讲政策、讲目标、讲对策、讲案例,宣传动员、思想教育、灵魂洗涤,使贫困群众看到社会群力群策的力量,看到政府的优惠政策,看到脱贫的希望,看到实现美好生活的路径,激励贫困群众树立战胜贫困的志向和勇气。
  (一)讲形势。全县各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思想、论述,进村入户积极主动向贫困群众宣讲全国、区、市、县不同层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尤其是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党中央不仅向世界宣战,也向人民自己宣战,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广泛动员贫困群众发挥自身力量与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
  (二)讲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脱贫攻坚高度重视,从增加扶贫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调动各方面力量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过硬办法和对应政策,各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积极主动向贫困群众宣讲上级各项优惠政策,尤其结合我县实际出台的七百弄鸡、食用菌产业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移民搬迁等扶持政策,让贫困群众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带来的好处,如何利用政策改变他们的生活,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讲目标。帮扶干部要深入贫困户,按照脱贫标准要求,向其讲明脱贫目标,对照“八有一超”具体内容,算明细账,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让贫困群众知道自己与幸福生活的差距,不拖全村、全乡(镇)、全县、全市、全区、全国“精准脱贫目标”的后腿,从而激发起内心的斗志。
  (四)讲对策。各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要深入贫困户家中,与贫困群众促膝长谈,共同商量脱贫的路子,选准致富的方法,因户施策、因人试策,针对不同的贫困户、不同的人,讲不同的对策,做到一村一策、一屯一计、一户一方,真正让贫困户主动探索致富的最佳路径和方法,帮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五)讲案例。各乡(镇)、各村屯,要结合本地实际,以就近为原则,向贫困群众讲身边的成功案例,讲在相类似的条件下,脱贫致富的典范,激发贫困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以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为例子,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帮助贫困群众获信息、长知识、会技能、懂技术。送手机、送电视、送电影、送信息、送技术,使贫困群众知晓国家政策、了解多彩世界、获取最新资讯、增长知识才干、掌握实用技术,提振信心,激发起贫困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的高涨热情。
  (一)送手机。加大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做到无线通信网络全覆盖。帮扶后盾单位和帮扶干部通过“送手机”活动,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一部手机。县委、政府,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或帮扶干部要定期或不定期向贫困户手机发送各类帮扶政策、信息等,使其及时了解脱贫有关资讯、掌握相关资料、明白相关规程,有效的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
  (二)送电视。完善电视信号基站,做到有线或无线电视信号全覆盖。后盾单位和帮扶干部通过“送电视”活动,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一部电视机,能接收中央和广西频道,贫困户通过在家观看电视就能了解国家大事、方针政策、城市的美好生活、脱贫工作报道等等,使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知晓政策。
  (三)送电影。认真组织实施科教电影下乡工程,确保每村每月都有一场电影,充分利用电影下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宣传教育,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宣传扶持政策等,把电影下乡当作提高贫困农民群众素质,掌握农技知识,促进农村文化娱乐建设的重要途径,不断丰富贫困群众文化生活,推动贫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
  (四)送信息。各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带进农户家中,通过实际入户或发放政策手册、发送短信等,把最新的信息告知、传递给贫困户,丰富贫困户的头脑,传达良方妙计,解决资金问题等等,不断的积累贫困户发展的经验,为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送技术。整合全县科技、农业、组织、人社等多方资源,通过采取培训、科技下乡、远程教学、书籍入户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给贫困群众送技术、送服务。由各职能部门牵头、各帮扶后盾单位做好配合对接,组成科技扶贫服务工作队,针对贫困户技术需求精准施策,为贫困群众免费开展技术培训,解答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各种技术难点问题,努力提升贫困群众的致富技能。农业部门做好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培训,水产畜牧部门做好大化七百弄鸡养殖技术的培训,人社部门做好贫困户转移就业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等等,科技扶贫工作队和后盾单位、帮扶干部要深入村屯、贫困户家中,把技术送到手,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技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节 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一、加强资金筹措,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多方争取中央、自治区支持,并且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全面按照自治区要求,重点向贫困乡镇、贫困人口倾斜,建设项目资金优先用于贫困乡镇学校建设,学生资助资金优先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补助。同时,进一步整合教育、扶贫、民政等方面资金,把学生资助经费和扶贫培训资金进行整合,用于支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和中职教育项目,形成教育扶贫新合力。
  二、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争取2018年通过区、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提升教育公平程度。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积极发展特殊教育,进一步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完成易地易地搬迁生态民族新城初中、小学、幼儿园等新建学校建设任务。
  四、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积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第三节 加强对贫困户子女精准资助
 
  一、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到村到户工程。不断健立完善贫困家庭教育补助政策,做到应补尽补。通过成立教育基金会等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扶贫,畅通社会捐资助学渠道。加强对贫困户子女精准资助,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
  二、加大力度精准资助贫困户家庭学生。加强政策落实,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精准资助、重点资助、应助尽助。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出台的资助政策,重点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免保教费和在普通高中阶段的免学杂费政策,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享受15年免费教育。完善教育资助制度。扩大普惠政策覆盖面,保障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落实好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生每人每学年获得800元的营养餐补助;小学寄宿生每人每学年获得1000元的寄宿生活补助;就读初中的寄宿生,每人每年获得1250元寄宿生生活补助。免除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生学杂费,每人每年获得助学金2000元。落实职业教育免学杂费政策,对贫困户“两后生”开展2—3年职业技能学历教育,按规定给予培训补助和生活补助,到2017年,对新增“两后生”和贫困地区有需求的劳动力基本实现全员培训;到2019年,绝大部分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培训合格证书。
 
第四节 提高教育服务贫困地区的能力
 
  一、加强人才培养,为贫困地区培养和输送一批优秀人才。加大全县贫困地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实现“一人高效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推动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精准就业。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每一个贫困村培养一批后备干部、创业青年和致富带头人。
  二、实施职业教育脱贫富民计划。加快提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脱贫为根本”,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调整设置专业,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紧扣产业、各具特色的专业体系。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配合扶贫、人社等部门为贫困家庭每户至少培养或培训一人,面向农村和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开展1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确保能够顺利就业或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坚持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斩断穷根,带动全家脱贫致富。
 

第七章  医疗救助解困脱贫一批

 
  抓好医疗救助解困脱贫工作,全面落实重大医疗救助等政策。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用好新合疗等医保政策,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大病医疗保障范围予以救助,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
 
第一节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一、基本完成基层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力争到2017年底荣获自治区“卫生县城”称号,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引入优质的社会资本和医疗资源,举办高水平、规模化的医疗机构。三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特色的薪酬制度,在体现公益性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四是大力扶持社会办医。将社会办医纳入区域医疗资源规划,简化医疗机构设立审批;扶持通过股权、项目融资等筹集社会办医开办费和发展资金。在职称评定、课题招标等方面给予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的待遇。完善医疗市场监管,建立退出机制,严打非法行医、过度医疗等。五是推进健康服务业规范发展。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发展新型业态;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健康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建立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服务业体制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鼓励发展与智慧医疗相关的健康信息产业,支持有资质的企业开发适用于居民健康的信息服务产品,加速健康信息与物联网、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融合。
  二、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一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居民满意度。不断推进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培育和建设若干有特色、有影响的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全面提高我县基层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二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工作机制,提升签约服务能力、扩大医养护一体化签约人群比例,引导居民优先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统筹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深化慢性病联合诊疗中心工作;深化“预约诊疗服务进社区”工作。完善 “掌上-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发展的社区健康保障系统,建立统一的服务流程和管理机制,根据需求和服务能力开展个性定制服务。三是推进智慧健康服务信息化。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区域HIS系统为切入点,加强分级诊疗管理的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智慧医疗服务,提升智慧监管能力。进一步规范信息化数据标准,提高平台与上级平台的数据对接、交换能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网络健全、功能完善、服务良好、管理规范、安全有效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体系。
  三、有效深化健康城区建设。一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内涵,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全体居民。继续做好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工作,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重点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减缓心理行为问题上升趋势;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和患者管理率;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重性精神疾病康复工作模式。到2020年,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80%,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达到70%、管理率达到75%。二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加强卫生应急组织机构建设,推进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定期组织卫生应急演练和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努力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室卫生检测能力,健全监测检测网络和质量控制体系。继续完善医院、疾控和社区“三位一体”的结核病管理模式,提高结核病管理率。加强艾滋病筛查积极探索艾滋病、性病和丙肝综合防治的工作模式。规范提供预防接种服务,推进免疫信息化建设,加强冷链管理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加快预防接种星级门诊建设。三是推进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政府主导、社区和单位为平台,全面普及健康知识、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实施健康促进活动。结合传统媒体、新型媒体等宣传手段,大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完善创卫长效机制。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创建目标和实施方案,量力而行开展创建工作。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学校饮用水、居民用水的水质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
 
第二节 做好医疗救助解困脱贫政策衔接
 
  一、提高医疗救助解困脱贫保障水平。实施健康扶贫行动,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落实扶贫对象民政救助政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衔接机制,防止和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优先做好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与大病保险工作,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适当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防治工作。积极推进公立医院康复科室建设,加强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二、提高医疗救助解困脱贫服务质量。一是加强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的有效衔接。逐步完善“一站式”医疗保障和救助服务模式,促进医疗服务、医保保障、医疗救助和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贫困人口就医同步享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各项惠民政策,解决贫困人口就医跑腿垫资问题,最大限度减轻贫困人口负担。二是建立贫困户家庭医疗保障联系制度。县扶贫和民政部门对辖区内贫困家庭人口、民政救助对象逐家逐户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并于每年2月底前将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反馈人社部门、财政部门,确保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覆盖范围,提高医疗保障和救助行动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第八章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坚持生态补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把生态补偿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对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贫困村,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退耕还林工作,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大力实施贫困村屯石漠化综合治理。引导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让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使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实现就业脱贫。同时,实现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民收入增加,达到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生活目的。
 
 第一节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制定有利于全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把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国家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根据上级生态补偿政策要求和标准,确保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地还林政策补助、农村能源补贴、“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村屯绿化补助等各项生态补偿金及时发放到位。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逐步加大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资金分配办法,完善森林覆盖率、交界断面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等生态考核指标和办法,提高奖补额度,并对重点乡(镇)予以倾斜支持。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加大流域生态补偿力度;资金筹措和分配上向流域上游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对水质状况较好、水环境和生态保护贡献大、节约用水多的乡(镇)加大补偿。支持重点流域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建立协商平台和机制,根据与上游地区交界断面水质达标和改善情况、生态保护情况等,对上游地区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并采取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其他方式加大横向生态补偿实施力度。
 

第二节 做好林业生态护林员脱贫工程

 
  认真落实国家林业局、自治区林业厅将部分贫困户就地转为林业生态护林员,实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相关政策要求,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和生态保护力度,在县境内重点生态项目区,按照就近和属地管理的原则,从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中,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逐年逐批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实现贫困人口通过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我县上报申请新增的公益林护林员人数为1077人,计划2017年落实500户(人),2018年落实577户(人),具体人数和补助标准以上级下达的文件为准。各乡(镇)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保证工资总额不增加、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护林员岗位,使更多贫困人口受益。

第九章  低保政策兜底脱贫一批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低保线提高到扶贫线标准,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机衔接,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抚(扶)养人的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提高供养水平。对生活困难残疾人,发放残疾人专项补贴。对符合条件的“五保户”、孤寡老人等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范围。
 
第一节 实现低保政策兜底脱贫范围全覆盖
  
  一、精准确定低保政策兜底脱贫保障对象。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强化低保动态管理,强化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所有“两无”贫困人口、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着力推进“精准低保”、实施“精准脱贫”,“廉洁扶贫”,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精准脱贫兜底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保障对象精准认定、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退则退,全面有效保障因病致贫和返贫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二、深入实施救济帮扶到村到户工程。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通过低保兜底帮助脱贫。对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对象,加大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救助保障作用,减轻其家庭负担。加快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提高残疾人救助水平。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工作。
  三、稳步持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严格按照全区统一制定公布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适时开展提标工作,争取到2020年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
  四、逐年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作为民生必保项目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十三五”期间,按照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每年分别在原标准基础上,按人均不低于200元的标准,增加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投入。
  五、加强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调整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确保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不低于600元/月,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不低于1000元/月。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儿童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
  六、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和管理。“十三五”时期,逐年升级改造全县现有社会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加强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解决好农村留守老年人的互助养老服务问题。提高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为特困供养人员有效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长期护理、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
 
第二节 健全“三留守”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儿童福利院、救助保护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社区儿童之家等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家庭、学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境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健全发现报告、应急处置、帮扶干预机制,帮助特殊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提高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救助水平。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工作。

第十章  夯实脱贫攻坚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自治区《精准脱贫摘帽实施方案》贫困村“一低四有四通三解决”脱贫指标及贫困户“八有一超”脱贫指标,缺什么,建什么,大力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村危房改造、房倒重建、易地扶贫搬迁重建、农村人畜饮水、农村电网改造、村屯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加强水、电、路、广播电视、村两委阵地、学校、文化室、卫生室、养老院、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彻底改善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环境,解决制约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为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和建成宜居生态乡村奠定坚实基础,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达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的目标。
 

第一节 夯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多方式融资筹资,以大会战形式对全县20户以上未通路的屯,共479条1067公里屯级路全面实施建设。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及危桥改造,完善农村县乡联网公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路基、路面提级改造,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实施都阳至北景、都阳至板升、贡川至古文、共和至平果凤梧、六也至雅龙、羌圩至乙圩柏油路改扩建工程。完成剩余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改善建制村通班车条件,加快便民候车亭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客运发展。督促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巩固公路建设成果。
  二、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支持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节水灌溉,开工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供水工程;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建设抗旱应急备用井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建设。推进扶贫移民安置点饮水工程建设进度;继续组织实施岩滩、北景、乙圩等乡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补助标准,结合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分期分批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突出抓好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新提升。到2019年,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
  四、加快电网改造提升。统筹推进农网升级改造,切实解决贫困村(屯)、贫困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力争到2020年,贫困村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24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7%。实施供电网络和老旧设施更新改造,降低故障发生率,提高供电安全性。因地制宜采取电网延伸和光伏、风电、小水电等供电方式,提高农村电网可靠率和电压水平。
  五、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建立全县社会治理信息平台为载体,加强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宽带进农村项目建设,推动光缆入村入屯入户,2017年基本实现行政村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2020年基本实现自然屯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
 

第二节  加快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

   结合“美丽大化·清洁乡村”活动,深入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加大贫困村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的力度,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项目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工作,搞好村(屯)绿化美化。支持贫困村开展小散养殖污染整治,不断完善减排设施,采用高架网床等先进工艺,加快传统养殖转型升级、减排增效。到2020年,全县贫困村突出环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生活污水和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加强,农民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实现干净整洁、山清水秀的农村人居环境。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设
  
  一、建设精准脱贫大数据平台。在抓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手段,完成精准脱贫大数据平台年度建设任务。通过大数据平台管理扶贫资金项目,实现扶贫资金项目与扶贫对象有效对接、全过程跟踪。县、乡、村三级建立精准脱贫台账,脱贫对象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对脱贫工作实行销号管理。加强动态监测和动态管理,完善贫困退出机制。
  二、建设扶贫开发融资平台。县、乡(镇)两级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平台组建的具体事宜,及时组建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承接和用好国家、自治区、河池市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同时,加强与各金融部门进行沟通对接,引导和吸收更多的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扎实开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结转结余大清理行动。加强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套取侵吞、挥霍浪费资金的,从严惩处。
  三、建设精准脱贫工作落实平台。充分发挥县、乡(镇)、村精准扶贫指挥机构的作用,做好任务分解,落实工作责任,按照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利于督查的原则把《中共大化瑶族自治县委员会 彩票365bet官网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大发〔2016〕3号)文件明确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各专责小组、县直各有关单位、乡(镇)、贫困村,建立脱贫工作目标责任制,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销号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现精准脱贫摘帽。
  四、建设组织机构平台。进一步充实完善县、乡、村精准脱贫机构,建强扶贫工作队伍,充实工作力量。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各专责小组全部落实好办公场所和人员,驻组开展工作;各乡(镇)、村尽快充实精准扶贫工作机构人员,县级指挥部各专职小组配备10~15人,乡级工作站配备5~7人,村级工作室配备3~5人并落实1名扶贫信息员,工作人员坐班开展工作。同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精准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工作,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节 创新机制体制
 
  一、创新财政保障机制。建立财政专项扶贫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县级每年财政收入新增部分按不低于15%增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并纳入预算。建立政府主导的扶贫产业基金,与金融机构合作,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建立扶贫投入县级整合平台,增强县级资金项目安排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创新金融支持机制。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发展能力和资金需求的做到全覆盖,实行“10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贷款政策。县财政设立不低于1000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易地搬迁贷款、贫困家庭高等教育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损失给予补偿。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优先向贫困村倾斜,防范贫困户农业生产风险。推广贷款贫困户人身意外保险,对人身意外保险保费予以补助。
  三、创新社会参与机制。突出市场主体带动作用。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和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贫困乡(镇)、村投资兴业,落地项目力争达到50个。广泛开展“村企对接”活动,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兴办基地、流转土地,实现互利互赢、共同发展。鼓励企业吸纳贫困人口用工,增加收入。支持大化籍(覆盖一半以上贫困村)本土成功人士带资带智带项目回归,带动贫困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脱贫致富。深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结对帮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和老促会、扶贫基金会、慈善总会等社团组织促进作用,开展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组织金融、保险、电力、通信等行业及市属国有企业帮助贫困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落实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收减免等扶贫公益事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就业增收的相关支持政策。
  四、创新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全面盘活贫困村集体资产,将大部分资产收益折股到户。城乡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政策优先对贫困乡镇、贫困村全覆盖,支持各地将迁村腾地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在市内调剂使用,新增用地指标所得收益主要用于补助扶贫搬迁、整村推进、危房改造、产业发展等。鼓励土地依法规范有序流转,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智力、有生产资料但缺乏劳动能力、有生产资料但身体有病的贫困户,推进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带动贫困户脱贫。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工具、农业设施等资源参股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或农业项目,探索财政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并投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实行按股优先分红。对该类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或农业项目给予资金、贷款贴息等支持。
  五、完善扶贫绩效监管机制。发挥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作用,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确保扶贫资金运行安全。减少相关部门专项考评,建立以绩效审计为重点的综合审计制度。认真查找财政扶贫资金运行风险点,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分配、使用、立项、审批、实施、绩效评估等具体操作规程以及公示公告制度,健全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审计监察等监管机制,确保扶贫资金用于精准扶贫。
 
第三节 组织领导与实施保障
 
  一、健全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按照县级指导、乡(镇)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委政府主体作用、行业部门支持作用、工作队帮扶作用落到实处,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精准扶贫责任链条。县、乡(镇)党委、政府要承担起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做好精准识别、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县、乡(镇)两级成立由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县委、县政府要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签订脱贫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各乡(镇)对村也都要签订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形成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县直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责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实现部门专项规划和脱贫攻坚规划有效衔接,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把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于脱贫攻坚始终。
  二、构建精准扶贫工作体系。主动适应脱贫攻坚需要,推进扶贫工作法制化、信息化、现代化。制定和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分配、使用、立项、审批、实施、绩效评估等环节的具体操作规程,规范资金运行、严格项目管理、强化绩效评价,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科学性。按照全面监测、信息准确、动态监管、管理精细的要求,切实加强扶贫监测和信息系统建设,夯实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精准管理的基础。建立电子档案,纳入贫困对象信息系统,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薄、县有档、全县“一张网”,按照“脱贫即出,返贫纳入”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加强扶贫监测信息系统数据的分析运用,充分发挥监测数据在减贫成效、工作进程、监管考核、科学决策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加强扶贫机构队伍建设,确保扶贫机构、职能配置、人员编制适应精准扶贫工作需要。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推进“能人当家”。对新考录且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公务员,有计划安排到乡(镇)、贫困村工作一年;对县、乡(镇)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安排到乡(镇)、贫困村挂职锻炼两年;坚持“大学生村官”优先向贫困村选派。加强贫困村党员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加大全县贫困村干部和扶贫干部培训力度。
  四、强化脱贫攻坚绩效考核。把脱贫攻坚成效作为考核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每年开展专项考核,重点考核减贫人口数量、贫困群众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状况等情况。每年开展行业部门和驻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推进脱贫攻坚阶段性目标如期完成。
  五、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宣传大化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及时、生动、准确报道县、乡(镇)、贫困村和各部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典型促进工作,以可复制的做法丰富全县各地各部门扶贫实践。加强贫困群众思想教育引导,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让群众的心热起来、劲鼓起来、行动上积极干起来,依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大力宣传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加强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地方和部门的舆论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关于印发大化瑶族自治县行政许可事项目录的通知
下一篇:关于印发大化瑶族自治县建设工程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管理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


2017 © 版权所有 彩票365bet官网 彩票365bet官网信息中心(0778-5818531) 管理维护
地址:大化县新化路 邮编:530800 技术支持:大化通途电脑公司
备案/许可证编号:桂ICP备14001878号  网站标识码:4512290003
大化瑶族自治县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 报警电话0778-5818081

桂公网安备 45122902000008号

关闭